【
仪表网 仪表新概念】9月27日,中国科学院在京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由中科院组织编写、已在联合国大会对外发布的《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出席发布会并讲话。
26日,出席第74届联合国大会的中国代表团正式发布《报告》等4份文件。《报告》展示了中国利用地球大数据技术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和政策决策的探索和实践,揭示了有关技术和方法对监测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应用价值和前景,为社会填补数据和方法论空白、加快落实2030年议程提供了新视角、新支撑。
张亚平在发布会上表示,面对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组织和企业参与其中,一起为推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实现进程做出努力。中国用实际行动走在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进程的前列,以科技创新作为支撑,面对可持续发展这个人类共同的宏大使命所提出的新需求和新挑战做出贡献。《报告》的发布,展示了中科院具备服务SDGs的综合实力和科技实力,得到国家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认可。他希望中科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继续开展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研究工作,定期出版《报告》,同时加强相关研究成果的集成,争取更多科技工作者加入推动SDGs进程的工作中来,为联合国2030年议程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报告》是中科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先导专项的重要成果,100余位科研人员参与撰写工作。会上,该专项负责人、中科院院士郭华东等专家对《报告》及SDGs目标工作内容进行了介绍。郭华东认为,《报告》所呈现的技术方法和分析成果可为其他国家落实议程带来有益借鉴,为解决更多性与地区性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地球大数据具备海量、多源、异构、多时相、多维度、高耦合度、非平稳以及非结构化等特点,是深度认知地球和科学发现的新引擎,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可发挥重大作用。《报告》立足于地球大数据支撑联合国SDGs的实现,采用多源数据采集、云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方法,系统分析从到地方尺度的典型案例,构建和区域SDGs空间评估指标体系,动态评估相关SDGs的和国别进展。
针对地球大数据的优势和SDGs指标体系的特点,《报告》聚焦零饥饿(SDG2)、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6)、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11)、水下生物(SDG14)、陆地生物(SDG15)等特定指标,遴选多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案例在数据、方法模型和决策支持方面对相关SDGs目标和指标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供了较系统的解决方案。实践证明,地球大数据作为新的科学方法论有了新的生命力和巨大应用价值,可为我国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SDGs监测评估服务。
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地球大数据专项有关专家等参加会议。